您的位置:首 页
> 动态信息 > 新闻中心
 
 
扬州大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纪实
发布日期:2015-12-31 供稿单位: 宣传部 供稿时间:12-31 浏览次数:

  三套“加法”破解地方高校人才难题

  ——扬州大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纪实

   12月7日,中国工程院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,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。这是该校继刘秀梵院士后又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这两位院士都是扬大“土生土长”的高层次人才。作为一所位于苏中地区的地方高校,引进人才难、留住人才难,一直是学校着力破解的课题。“我们长期坚持人才强校战略,不断拓宽思路、创新机制,使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强校之基、竞争之本、发展之要。”扬大党委书记姚冠新说。

“学校+地方+企业”:柔性引进海外高端人才

  “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,最缺乏的往往不是资金,而是科技研发平台。与扬大的合作,有望帮我们解决这个瓶颈问题。”谈起担任扬大“产业教授”的事儿,扬州稻源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国家“千人计划”入选者王彬满怀期待。

  自2010年7月江苏启动“产业教授”选聘工作,扬大至今已经聘任了三批“产业教授”,包括王彬在内的16名具有海外背景的地方科研院所专家和企业家,相继被该校聘任为“江苏产业教授”。

  近年来,该校先后出台了关于人才引进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文件,明确提出要通过设置“讲座教授”“短聘教授”“产业教授”等岗位,“柔性”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。学校还着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与地方政府牵手,联合打造了扬州大学—扬州市“高层次人才驿站”。

  “这是一个由学校、地方和企业联手打造的一个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地。”扬大人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,高层次人才驿站是一个人才、学科、科研和技术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与智力资源整合平台,地方牵红线、学校搭台子、人才唱主角,形成共同建设、多方共赢的生动格局。

  据介绍,2011年以来,该校引进高层次人才280多人,其中“千人计划”1人,省特聘教授7人、校特聘教授34人,先后从海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延请近百位学者任兼职教授。

“学科带头人+团队+平台”: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

  多年来,扬州大学坚持“内扶外引、引培并举”,积极为校内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,构建起“学科带头人+团队+平台”的人才成长模式。在学科带头人的“领军”作用和团队的“羊群效应”下,一大批校内人才在学科平台上脱颖而出。

  刘秀梵院士是该校兽医学科的“领头羊”。在他的带领下,他所在的“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分子生物学特性与防制研究”学术团队迅速成长起来,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2名、江苏省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培养人选2人,形成了一支学科交叉融合、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,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科研群体。2010年该团队入选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”创新团队。

  近年来,学校“学科带头人+团队+平台”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现:全校高级职务教师1288人,占队伍总数61.9%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49.8%,具有外校学缘背景的教师占队伍总数的72.0%。

“政策+机制+投入”:搭建青年成才“快车道”

  近几年,在扬州大学新增博士生导师名单中,有一个现象引人注目:一批年轻学者集体亮相,登上了博士生培养的历史舞台。这完全得益于学校实施的职称晋升“绿色通道”。

  “十一五”以来,扬州大学确立并实施了“青年教师成长”战略,建立科学、规范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,加大青年教师培养经费投入,创新青年人才成长机制,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搭建起“快车道”。近年来,中青年教师中共有100多人次进入国家级、省级人才培养工程,4位青年教师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。

  为助力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,扬大还实施了青年教师国际化和博士化工程。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,每年选拔40名中青年教师,赴国外著名大学进修、培训、访学和合作研究。 如今,扬大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45%以上,已成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40名、江苏高校前列,其中40%以上为青年教师所承担。

  “高校要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,自主培养青年人才是一条重要途径,他们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坐标和方向。”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。薛小平 张继华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 
 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